致敬!48歲新聞人病逝 捐獻遺體反哺他熱愛過的世界

2018-01-29 17:29:00 來源: 大眾網淄博頻道 作者: 楊森

緊緊握手

  孫立業捐獻眼角膜和身體的證書。

  行走在新聞一線的孫立業。

記者節,立業和同事們快樂合影。

領導和同事們從未忘記病中的立業。

  題記:他和他的妻,以忠厚的品性拒絕高尚、偉大之類的空乏字眼。捐出眼睛、捐出身體,他以僅剩的所有,反哺他真誠生活、真誠熱愛過的世界。

  2017年11月8日,風和日麗的深秋,妻開車載著孫立業在青州山地里看一團錦繡的植被,看忙碌的農民晾曬柿餅,那大串大串橘紅色的果子在碧藍的天空映襯下,像一團團燃燒的火。

  歸途,立業讓妻把車開往臨淄區東南部的公益墓地。這里,茂密的蒼松翠柏在夕陽的金光中顯得格外寧靜、安然,不久前落成的紀念碑莊嚴肅穆。立業拉妻子的手,回答她幾天前的疑慮和不舍:都捐出去了,什么都沒給我們留下。他說:“這地方很好,將來紀念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是我留給你們的遺產!

  11月6日,立業在妻的陪同下,到臨淄區紅十字協會簽訂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協議書。并安排家人,后事不開追悼會、不收禮金、不留墳頭。要盡可能保證眼角膜以最快速度取出。

  2018年元月27日凌晨,立業安靜地離去。

  早晨,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趕到的親屬、單位領導、同事及親朋好友安靜地、有秩序地,站滿醫院走廊,七時,宣讀悼詞后,大家鞠躬向立業遺體告別。

  8時半,淄博市臨淄區紅十字協會的工作人員帶領從位于濟南市的山東省紅十字協會眼庫醫護人員、從位于煙臺市的濱州醫學院遺體捐獻工作聯絡員趕到病床前。

  9時40分,眼角膜順利取出。大家再次鞠躬向立業表示敬意和告別。10時,遺體被送入濱州醫學院的汽車,悲泣聲中,立業遠行。

  下午,雪花飄零。至傍晚,天地潔白。今冬遲來的大雪,裝點出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送別立業。

  無論遭遇什么,他以質樸的堅強,節奏不亂地把握著生活方向。

  1969年5月出生的孫立業是齊魯石化新聞中心一名新聞工作者,尤擅新聞攝影。為人低調、沉穩、謙和,做事極具分寸,在單位是蟬聯多年的勞動模范。

  2014年5月查出直腸癌中期,6月接受切除手術,12月,經過六輪化療后,重返工作崗位。

  面對重大變故,冷靜的立業選擇直面病魔。他收集了大量資料,盡可能專業地認知病情,配合治療。同時,以堅韌的力量,掌控著生活和工作兩條小船,不被陡起的風浪扭轉了應有的方向。

  2014年下半年,他們拿到了為孩子上學購買的學區房鑰匙。2015年元旦過后,從春節前十天開始,夫妻二人像燕子銜泥,在每天正常上班、沒有請一天假的情況下,用半年的時間完成新屋裝修,陪即將進入高三畢業班的兒子搬入新居。

  2015年末,原單位齊魯石化報社與齊魯石化電視臺合并為齊魯石化新聞中心。對電腦及網絡系統極為精通、新聞業務能力強的立業成為新媒體科的業務骨干,負責微信公號的制作發布。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全新的工作領域,策劃公號推廣、選題采訪制作,推出了一篇篇精彩的宣傳作品,讓齊魯石化的員工們逐步接受了這種新的宣傳形式。

  2016年春天,在立業的記憶里格外美好,新崗位工作風生水起,漸入佳境;兒子迎接高考一摸、二摸成績節節攀升,狀態良好。立業在暗暗籌劃著,高考完畢,一家三口自駕青海湖,給兒子一個值得紀念的成人禮。

  5月12日,為了一期以母親節為主題的一線員工的宣傳微信,孫立業和同事一起到生產廠采訪拍攝,工作過程中感到嚴重的腹部不適。為了不耽誤作品及時發布,他頂著滿頭虛汗完成采訪,又咬牙回到辦公室,連夜完成編排制作,提交領導審核后,才下班回家。

  第二天,去醫院檢查,懷疑為腹腔癌癥多發性轉移。再到省腫瘤醫院排查,確診。這時,離兒子高考還有二十余天時間。

  劫難再次來臨,比他預想的快很多。夫妻二人商量做出安排,在妻子的堅持下,立業到條件較好的省腫瘤醫院接受治療,由兩位姐姐照顧;妻在家陪伴兒子準備高考。

  在單位老領導的幫助下,立業一邊聯系大夫,安排治療方案;一邊到學校跟班主任詳談,托付咨詢兒子的學習及高考專業的選擇和志愿填報。后來,兒子以穩定正常的發揮過一本重點線,9月份順利進入較為理想的高校學習,沒有因為父親的病情受到影響。

  從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立業奔波在淄博臨淄和位于濟南西部的山東省腫瘤醫院,接受了24個療程的痛苦化療。期間的煎熬,不是常人能夠想象。三周一個周期,五天治療結束,回家休整幾天,化療反應減退,他就又出現在崗位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樂呵呵接受朋友們邀請,參加聚會,或者看場電影。然后,再駕車帶著姐姐,到醫院接受下一輪治療,治療結束的歸程,常常需要妻或者弟弟開車接回家。同事和朋友們能感覺到的變化是立業越來越消瘦;不變的是,見到他,總是笑容依舊。

  自駕遠游,一個懷揣三年的夢想,在2017年6月成行。兩天后,讓他匆匆而返,是為了讓妻品嘗剛下船的海鮮。

  2014年春天,立業辦公室的墻壁上,掛上了一幅很大的中國地圖。他剛剛買了車,躍躍欲試地,想來一次說走就走的自駕游。那段時間,他經常在工作累了的時候,興高采烈在地圖前規劃暢想一番。最后,他選定的目的地是呼倫貝爾草原。

  然而,疾病比計劃先來了。

  2016年,癌癥復發的速度快過了他的青海湖之夢。

  2017年4月11日,省腫瘤醫院檢查結果是,腹腔淋巴多發性轉移,各項指標急劇惡化。

  三年不屈不撓的抗爭,歷盡千辛萬苦,依然等不來云開霧散。立業內心那仗劍走天涯的夢想在這時也變得格外強烈。

  他渴望遠方。

  6月7日,盡管有萬般擔心,妻還是點頭讓步。

  一路向東,他要看海去。

  一路向東,他獨自駕車穿越瓢潑大雨,途遇高速路修繕,繞道至泥濘的小路,在顛簸中前行。

  晚上九點,終于到達他向往已久的膠州灣跨海大橋。

  遠遠望去,立業就被眼前鋪天蓋地鋪陳開來的壯美景色震撼了:蒼茫夜色中,一望無際的黛色海面上,蜿蜒巨龍般的大橋上燈光閃爍,在海面上無限延展成低垂的銀河,海天相接處,與寶藍色天空上的星星牽手相依。

  立業驅車開上“銀河”,大開車窗,任潮濕的、腥甜的海風穿蕩環繞他,感覺心臟在胸膛內如此狂熱有力的跳動,夜了,無人的大橋,他放開喉嚨長長的吶喊~~回聲久久在海面上蕩漾,那一刻,長久以來的壓抑、痛楚,仿佛都隨著喊聲飄散,他感覺如此深愛這美好的世界。

  過后,跟朋友談起當時的情形,他說,他一次次伸手撫摸副駕上的相機,心癢難忍,但終于沒有違背大橋上不許停車拍照的禁令。熱愛攝影的人,面對如此美景和心境,沒有留下照片與親朋分享,他覺得深深遺憾。

  6月9日清晨,黃島邊的小漁村,立業坐在沙灘上,安靜地等待朝陽初升,任由經年過往,在腦海中升起又降落。

  太陽升起,變幻的光影在海面上流光溢彩。一支帆船由遠及近,有漁船歸航。

  漁民們一筐筐卸下收獲的海產,螺、蟹、爬蝦,都是在內陸看不到的肥美新鮮。

  這都是妻愛吃的東西啊,立業上前跟漁民招呼,海產的價格也是非常吸引人。這一刻,歸心陡起。遠方很遠,遠方有看也看不夠的美景,但家中,有他想奉一盤美食的親人們。

  拎起沉甸甸的吹塑箱,立業滿足地驅車返航。

  漫漫抗癌路,對來自各方的關愛,他心懷感恩、感謝

  從2017年12月初開始,立業沒有再離開醫院。所有針對癌癥的治療都已停止。慢慢的,他已不再能進食,靠營養針維持,靠越來越頻繁的止痛劑驅趕劇烈的疼痛。他與主治大夫溝通:只采取減輕痛苦的醫療手段,等昏迷來臨時,不上呼吸機,不做破壞性搶救。

  12月下旬,在身體極度衰弱的情況下,他開始拿起筆,給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人們寫信。有一天,寫到深夜1點,被陪護他的大姐強勸著,才放下筆休息。

  他寫給家人。兩位姐夫,寫他們性格各異,共同的特點是善良、孝順。寫有了姐夫的支持,兩位姐姐多年對父母的體貼照顧。在他患癌手術后,“姐夫每天都要到醫院去,經常給我按摩腿和腳,也不管臟不臟,我自己都不好意思!2016年立業癌癥轉移后,到濟南治療,陪床的重任基本上落在兩個姐姐身上,姐姐兩家在經濟上、人力上都給予他大量無私援助!霸谖倚哪恐,大姐承擔著母親的角色。母親年紀大了,有些事情就不讓她知道了。而兩個姐夫,為了家庭出謀劃策,又承擔了像父親一般的無私的角色!绷I這樣寫。他寫給妻,寫妻給他按摩時,因操勞過多變得粗糙的手在他皮膚上劃過,他感覺到的辛酸和心疼;他囑咐妻在他離開之后,要盡快釋然,好好生活。(立業寫給家人的信,尊重家人的意見,不做過多公開。摘取幾句,也能感受到在困境這不棄不離、生死相攜的厚重親情。)

  他寫給朋友:(原文摘錄)

  患難之際見真情。2014年,我生病做手術,單位領導忙前忙后,幫助協調醫院,找醫生。手術當天,四個小時的時間,單位領導、同事和朋友們先后來了近20人,直到我手術完,晚上8點多了,他們才陸續離開,去找地方吃飯。

  術后恢復和化療期間,朋友們不斷來看望我,鼓勵我,讓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很多朋友跟我說:兄弟,有事你就說話,咱是要人有人,缺錢的話哥們給你湊,想吃什么一個電話送到你床頭。他們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2016年5月,我查出癌癥腹盆腔廣泛轉移,又一輪新的治療開始了。這次的化療檢查費用很高,有時候4萬多,有時候6萬多。24個療程的化療效果并不理想,后又改依然昂貴的中藥療法,花錢如流水一般,朋友們聽說后,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建議我利用“輕松籌”籌集治療費用,利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一部分治療費用。朋友和同事們的捐助、“輕松籌”募集的資金為我的后期治療解決了很大的難題。單位領導也幫忙協調各種關系,解決報銷,申請困難補助金。

  生了病更深感覺到:朋友就是無價之寶。如果有了真心朋友,什么困難都不是事兒,朋友之情是打不斷、打不散的,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

  他最后寫道:朋友,我愛你們,我想和你們一起走下去。

  寫下很多話,跟兒子談點什么?

  元月10日,等不及學校期末考試,兒子從四川成都匆匆返家。他說:就四個字,兒子,你要:健康快樂。

  捐出身體,立業這樣詮釋自己對生命的理解。

  2016年5月,癌癥卷土重來。這對剛剛生活步入順風道的一家人,猶如兜頭一瓢冰水。短暫的錯愕之后,他們夫妻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冷靜地應對。

  立業說:那個階段,我開始考慮,我去哪兒?也開始留意遺體捐獻這件事。但當時,想法并不清晰。

  2017年春天,他在網上與一名叫石斌的病友相識,由他介紹開始接觸由臨淄區紅十字會牽頭成立的“齊風善行”愛心聯盟組織,通過網上交流和參加線下活動,他對遺體捐獻有了系統清晰的了解:捐獻遺體(器官)、捐獻眼角膜是造福人類社會、有利于子孫后代的善舉,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參與其中。遺體(器官)捐獻、眼角膜捐獻是自覺自愿的、無償的社會公益事業,可以為一些器官喪失功能者提供置換的可能,使他們恢復健康、延續生命。也可以使一些失明者重見光明。

  四月份,省腫瘤醫院的檢查結果出來。立業下定了捐獻遺體、捐獻眼角膜的決心:“我身上的腫瘤性質特殊,提供給醫療研究結構,說不定能為早日攻克這一醫學難題提供幫助;捐出眼角膜,我還能夠通過受贈者重新看到這個多彩繽紛的、讓人看不夠的世界!彼仁歉拚劶白约旱南敕。妻沉默著。

  初夏的傍晚,有涼爽的風輕輕吹過樹梢。立業攙著滿頭白發的病弱的父親,在小區的林蔭道上慢慢走,走了很久,走得很慢。

  立業小聲的,小心的,跟父親說:都捐了行嗎?眼角膜,還有遺體。我用不上了,別人能用得上。

  父親手抖了一下,接著往前走,走得快了些。過了很長時間,立業覺得過了很長時間,父親緩慢地開口,說,我不反對,但是,怕你媽媽難受。又過了一會,父親又開口:你媽媽的工作,我去做。最終,妻子和兒子也都選擇支持立業的決定。

  四十八年為人行事極端低調的立業,這次不低調了。12月初,他主動把同事叫到病床前,商議宣傳事宜。他說:咱們干這一行,懂得宣傳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參與遺體和眼角膜捐獻這項慈善事業,應該比我的實際捐獻更有價值。

  元月26日,立業完成了捐獻遺愿。隨后,他生前寫下的倡議,也在“齊風善行”慈善網上發布:“我呼吁,所有富有愛心的人,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和死亡,能夠在離開人世后,把自己最后的、有價值的遺體回報給社會,回報給人類,做出自己最后的貢獻!(楊森)

初審編輯:李波

責任編輯:李曉雨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国内三级自拍小视频在线观看